弘扬延安精神 促进科技创新——力学所党委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712日至14日,力学研究所党委组织党群骨干等一行来到了陕西省西安市和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主题为“弘扬延安精神,促进科技创新”的教育实践活动。所长、党委委员秦伟,党委书记、副所长刘桂菊,纪委书记、党委委员戴兰宏,工会主席、党委委员张新宇,党委委员龙勉、厉文萍及各党支部推荐的党员代表,优秀党员、优秀党群工作者代表等一行近三十人参加了活动。刘桂菊同志为此次活动的总策划人。 

  在西安,同志们先后参观了航天六院11所、西北工业大学、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以及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并进行了座谈交流。双方与会的负责人同志相互介绍了各自单位的情况,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离开西安后,同志们又先后参观了位于富平县的习仲勋故居、习近平曾度过七年知青岁月的梁家河村以及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和杨家岭革命旧址。 

  观航天巨龙问鼎苍穹 

  航天六院11所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设计单位,参与了我国历次卫星发射和重大飞行任务。“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两弹一星”威震九霄,“神舟”飞船问鼎苍穹,“嫦娥”奔月揽胜九天,航天六院11所研制的发动机始终书写着世界航天发展史上高可靠性和高成功率的传奇。 

 

参观航天六院11所,同志们仔细聆听讲解 

 

同航天六院11所进行座谈交流 

  12日上午,大家来到了11所。党委书记陈炜热情接待了我们,带领同志们参观了研究所的重点实验室并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 

  陈炜充分肯定了力学所的科研成果和创新实力,并在党建工作、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表达了开展合作的愿望。 

  刘桂菊代表力学所首先感谢了11所的热情接待,她指出航天六院11所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值得我们去学习。力学所与11所都曾经在钱学森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可以说是同宗同源,彼此的工作也有很多交叉融合的地方。她还谈到:“目前总书记把科技创新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力学所在科学院的定位就是要做一些基础性、前沿性的创新工作,最终能为我国的相关产业做出基础性的贡献。为了能和工业部门结合的更紧密,更好的发挥我们力学所的特长,所以我们今天来11所参加交流。”她表示力学所愿意与11所开展产业化合作,也将发挥科研院所的优势,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桂菊同志发言 

  力学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戴兰宏介绍了力学所的概况、科研成果以及党建的特色活动。 

 

戴兰宏同志介绍工作 

  最后,秦伟所长与陈炜书记代表双方相互交换了纪念品。通过此次交流活动,两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今后更多的合作和交流打下了基础。 

 

双方交换纪念品 

 

参观航天六院11所集体合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2日下午,同志们首先来到了西北工业大学,分管科研工作的宋保维副校长带领大家参观了微小卫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和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相关实验室的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并带领大家进行了实地的参观。大家也就感兴趣的地方不时的向讲解人员进行提问。通过此次参观交流,深化了彼此的了解,同时也搭建了力学所与西北工业大学之间沟通的桥梁。 

 

参观西北工业大学微小卫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 

 

参观西北工业大学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在卫星数据接收和发送装置前合影留念 

  离开了西北工业大学,一行人又驱车来到了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光机所)。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西安光机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战略高技术创新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科研基地型研究所。 

    西安光机所党委书记马彩文带领大家首先来到了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这是一个以光机所为主导,国内首家以政------孵相结合的光电子集成产业创新型服务平台。他向我们介绍了服务平台的组织架构、运营模式以及目前所取得的成果。之后大家又参观了研究所的光子制造工程中心,实地观摩了生产制造的现场。 

 

马彩文带领同志们参观西安光机所 

  在随后的座谈交流会上,马彩文详细介绍了光机所目前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制度政策以及实施情况。刘桂菊在发言中首先感谢光机所的热情接待,指出力学所和光机所在发展模式上虽然存在不同,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力学所去学习。戴兰宏、张新宇及科技处副处长刘宏立等也分别就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同光机所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在不同理念的碰撞中引发了大家更加深入的思考。 

 

同西安光机所座谈交流 

 

秦伟所长代表力学所向光机所赠送纪念品 

 

在西安光机所合影留念 

  感受航空报国精神 

  中国飞行试验试验研究院,是我国唯一经国家授权的军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航空产品国家级鉴定试飞机构,是国家级的飞行试验技术研究机构,同时也是国家“飞机适航认可实验室”。 

713日上午,双方进行了座谈交流,力学所所长秦伟介绍了力学所的基本情况,中国飞行实验研究院科技部部长田煜介绍了试飞院的基本情况。随后,田煜带领同志们参观了功勋飞机园以及进行飞机试飞的机场。各种型号的军民用飞机整齐的排列在机场上,像一个个钢铁战士准备接受着一项项任务的检验,他们终将在不断地淬炼中锻造成一个个的长空利剑,守卫着祖国的天空。 

  大家来到飞机前面,近距离的观察飞机的构造,技术人员介绍了不同飞机的特点以及在研制试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创新之处。同志们纷纷的向技术人员提问请教,并就有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表示以后可以加强合作交流,发挥彼此的特长与优势,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共同奋斗。 

    参观最后,田煜邀请大家观看了一次大型运输机的试飞,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飞机像离弦的箭划破天空,消失在了远方。第一次近距离的观看,大家都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参观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 

 

刘桂菊书记代表力学所向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赠送纪念品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713日下午,同志们先后参观了习仲勋故居以及习近平曾度过七年知青岁月的梁家河村,去找寻一代领袖思想磨砺的逻辑原点。 

  习仲勋同志在76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具有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他虽几经坎坷,身处逆境,但百折不挠,奋斗不息,他始终坚定地与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坚持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毛泽东曾评价习仲勋“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习仲勋同志的精神也激励着习近平,为习近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打下了不变的底色。 

  离开了习仲勋故居,大家驱车400公里来到了梁家河村,一个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的小村庄。习近平在此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 

  习近平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我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同志们先后参观了梁家河村史馆、知青旧居、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和村容村貌。参观中,大家真实感受到了知青在插队时期的艰苦生活环境,深刻了解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插队落户时不断接受艰苦生活磨练的事迹。 

  走在梁家河的路上,遥想当年习近平插队时那艰苦的岁月。正是这脚下的黄土地锤炼了习近平顽强的意志品质,也铸就了他为民造福的初心,领悟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含义,成为当今世界唯一一位从农民一步步做到国家元首的大国领导人。 

  在这样一个实地的大课堂里,同志们都深受启发,表示一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实事求是,不忘初心,在本职工作中挥洒汗水,为祖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努力奋斗! 

 

党委委员在知青旧居前合影留念 

  革命圣地延安,我们来了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和陕北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行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714日上午,大家开启了延安的朝圣之旅,先后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和杨家岭革命旧址,通过实地踏寻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革命历史,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感受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 

 

在杨家岭中共七大会址前合影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动情的解说以及馆内采用的综合艺术形式与现代声光电技术相结合的手段,都以强烈的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真实而完整地再现了共产党的革命历程,震撼心灵。在王家坪,在杨家岭,一排排窑洞,一栋栋平房,都在向世人展示着那激情的红色革命岁月,也是共产党艰苦奋斗,指挥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永远见证。 

  走在延安的土地上,走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抚摸着这里的一砖一木、一花一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共产党人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战斗,打击日本侵略者和资产阶级反动派,行成了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让中华民族从此屹立在世界东方。 

 

大家在杨家岭革命旧址齐唱“东方红” 

 

在杨家岭参观周恩来同志住过的窑洞 

  三天的行程既充实又务实,力学所党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展系列活动。通过此次西安延安之行,促进了与相关科研单位的交流沟通,开阔了大家的视野。通过党性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了党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在新时代下,努力承担起科技创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