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所组织参加“微重力科学与技术的机遇和挑战” 双清论坛
11月16-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385期双清论坛“微重力科学与技术的机遇和挑战”在北京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窦贤康院士、副主任江松院士,力学所所长罗喜胜,空间应用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强等出席。本次论坛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生命科学部、计划与政策局联合主办,论坛主席由力学所何国威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周建平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张卫红院士共同担任。
何国威院士代表论坛主席致辞,介绍了本次论坛召开的背景、目的以及组织方式。他表示中国空间站将为微重力科学研究提供独一无二、长期在轨、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平台,为抢占空间科学制高点提供了有力支撑,亟待科学家提出原创科学思想和革新的技术在空间站上进行验证。期待与会专家尤其是青年学者积极发言,剖析微重力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罗喜胜在发言中指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应与重大任务同步推进部署,同时应着力破除微重力科学与技术领域数据及设备开放在体制机制层面的障碍。要广泛吸纳更多青年人才投身于相关研究工作,为微重力科学的长远发展进行系统性规划与布局。
本次论坛共设4个主题报告,围绕“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制造与空间技术”“微重力生物与医工技术”等3个领域安排了10个专题报告和3个青年学者报告。何国威院士受邀作题为“微重力科学及微重力流体物理”的主题报告,阐述了微重力科学的内容与特点、战略价值、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他详细介绍了微重力流体物理方向,强调了其在微重力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建议抓住中国空间站独一无二的实验机会,加强整体规划,组织多学科、高水平研究队伍,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力学所龙勉研究员受邀作题为“浅谈重力变化下的力学-生物学耦合”的主题报告,阐述了重力变化条件下力学/物理和生命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进而深化了对微重力环境影响细胞-组织生长和功能机制的认识。力学所康琦研究员作题为“我国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科学实验研究”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实践十号”卫星、中国空间站的流体物理空间科学实验研究及成果。
双清论坛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推动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而举办的学术性研讨会。本次论坛聚焦于微重力科学与技术的前沿需求,立足于多学科融合,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微重力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为深化人类对微重力环境的认知、促进空间科技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提升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竞争力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与技术保障。
会议现场
罗喜胜发言
何国威作主题报告
龙勉作主题报告
康琦作专题报告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