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作者:郑企静)

发布时间:2021-08-26

北京友谊医院  郑企静研究员

我们生长在一个商人的家庭,而不是书香门第。父亲只在农村读了小学,就到上海当学徒。但他勤奋好学,业余夜校学习英语和会计,使他长进很快。十九岁到济南当亨得利钟表行的经理,以后逐步发展到在全国几个重要城市开设分行。母亲生了十一个孩子,长大成人者九人。父亲不希望我们步他的后尘从商,总是给我们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父母亲要求子女努力学习,但又给我们充份自由发展空间(如选择学校、专业、工作)。父亲既不嗜酒也未见抽烟,节假日喜欢带着我们旅游,生活富裕但不奢侈。这是我们家庭生活的环境。但民族的苦难,国家的衰弱和受人欺凌是我们生长的大环境。我们是听着、唱着“在松花江上”、“毕业歌”、“大路”、“渔光曲”等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流行歌曲长大的。这种大小环境形成了我们共同的性格和追求,但在个性上却各有不同。郑哲敏在男孩子中排行第二,是我二哥。大哥好静。二哥却生性好动,活泼,顽皮。他的兴趣也比较广泛。他口琴吹的好,也爱唱几句京戏,这给我印象很深,至今我还记得傍晚我们全家在大明湖上荡舟,适值夕阳西下,周围十分宁静,伴随着船夫轻盈有节奏的撑船声,湖面上飘荡着二哥那优扬的口琴声。他的京戏我也很爱听。他唱的“长板坡,救阿斗,”三国的那段,每当回忆起童年,就会在耳边响起。他还喜欢动手做一些小玩具,如他可以用粉笔刻成流线型小汽车,据我三妹回忆说“二哥刻的小汽车,就是现在来看,也是很时尚的,可见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是很细的。”二哥还经常带着弟妹们玩耍,如我家的院子有四个,进门的第一个院子很大,旁边有一口井,在冬天,二哥领着我们打上井水泼在地面上做成小滑冰场,溜冰玩。二哥有时还搞些小恶作剧,弄的大家哄堂大笑。总之,1937年前在济南的童年时代,既时常跟着父母骑着小毛驴游千佛山,荡舟大明湖,去青岛避暑,在大海游泳,或爬泰山,登日观峰观看日出;二哥也常常带着我们玩耍,增加了许多童年乐趣。

我家1937年前,居住在山东济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离开济南,我和弟妹们随母亲由宁波移居上海,大哥二哥则随父亲在四川,他们高中毕业后,均在昆明上西南联大,1946年大哥二哥随清华回迁到北平,我和三妹是年也上了燕京大学。虽然都在北平,但各自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互相了解也就少了。

本稿来源于2012年12月29日采访郑哲敏院士的二妹讲话稿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