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郑哲敏先生的三次长谈(受访人:洪友士)

发布时间:2021-08-26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洪友士

我1981年清华硕士毕业后到力学所工作;32年来,我既作为郑先生的助手和学生,一定程度上,也是郑先生的同事和朋友。

有两个时间段,我有机会对郑先生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进行较深入的学习和调研。一是2004年,另一是2009年。

前者是郑先生八十华诞前后,我拟写了郑先生的主要经历与成就方面的几篇文章。其中一篇的标题是:应用力学和技术科学的开拓者和领路人?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文章归纳了以下4点:

作为一名卓越的科技工作者,郑先生在应用力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上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郑先生充满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

作为一名科技团队的组织者和领路人,郑先生总是看得深一些和远一些,倡导并身体力行做第一流的工作。

作为应用力学和技术科学的实践者,郑先生是坚持和发展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的典范。

2009年,国家决定编撰《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我被指定为郑先生的撰稿人。在查阅有关资料和档案的基础上,在2009年6、7月间,我和郑先生有三次非常深入的长谈。郑先生不仅把我看作学生,而且也看作同事和朋友,畅谈他的经历。郑先生从他的童年讲起,讲到他在济南上小学、在济南、成都和金堂上中学;讲到上西南联大和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清华大学;一直讲到他留学加州理工师从钱学森先生;然后再讲到他回国后的科研经历包括创立和发展爆炸力学的故事。前两次长谈我作了部分笔记,没有录音。第三次长谈主要是关于科研工作和成果,我留了心,用了录音笔,共86分钟。在三次长谈中,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郑先生鲜明的人格魅力:深邃、严谨、严厉、和蔼

我深深地领悟到,郑先生之所以成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一位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者,有其相应的成长渊源和经历轨迹。郑先生的为人准则和爱国情怀品格的内核,形成于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他献身科学、追求卓越素质的起源,萌生于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这包含:环境的刺激和熏陶,积极因素的引导,自身正能量的响应与激发。

在第三次长谈前,郑先生给我发了一个邮件:

友士:

我着重回忆了我的科研经历,以“科研工作和主要科研成果”为题,写了一下。我努力遵守下面一些原则:

1. 科研工作要扼要反映我回国后的科研经历。一则表示我的科研成长和演化过程,二则反映取得的成果也是集体的成果。

2. 所述主要研究成果要有一定的创新性,有一定份量;既然要讲,就应该全面,有整体性,而且通俗,因为读者多半是非本行的;所介绍的成果是以我为主和主要人之一化了力气的。

   ……

我想,郑先生的这些话,同样是我们现在宣传郑先生科学成就应把握的要点。

郑先生在发给我的材料里,就他的主要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归纳为5方面:

1. 水弹性力学

2. 爆炸成形规律及应用

3. 流体弹塑性模型

  地下强爆炸问题

  穿破甲规律

  金属板爆炸复合界面波的形成机理

4. 瓦斯突出机理

5. 微、纳米压痕研究。

以上情况与各位分享,谢谢!

 

此内容为2013年1月9日集体采访会上的发言,标题是发言后加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