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科研团队的使命
◇ 宋宏伟
今年以来,众多科学巨擘、文学巨匠相继辞世,每每回顾大师们的生平,人到中年的我又开始思索起人生意义与使命这一古老的话题。3月,霍金去世,他留给世界的是无边界的宇宙模型和开放的宇宙观。10月,金庸谢幕,他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和武侠情怀永远在读者中传唱。近一个月内,“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等6位院士相继离去,留给我们的是一座座科技的丰碑。 程老一生获得过众多的崇高荣誉,他的诠释让我豁然开朗:“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我们的成就是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从2015年以来,我开始担任“热结构耦合力学”课题组组长,真正体会到作为力学科研工作者,无论是从事基础研究还是工程科学,团队协作都至关重要。诚如杨卫院士的总结:“力学既是技术科学、也是技术科学的基础;力学也是横跨理工、链接各个工程领域的桥梁”。科研人员不能再单兵作战,而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团队合作。我们课题组是一个小团队,团队内十几个年轻的老师和同学各有特长,通力配合;课题组还与LMFS实验室其他团队、LHD实验室的很多团队、甚至所外的多个团队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例如,我们与LMFS实验室的几个课题组共同提出了深海结构安全方面的课题,在中秋节期间集体加班研讨撰写建议书,近期终于成功立项。再如,我们与张新宇老师团队合作开展的高超声速条件下的某项实验,其难度之大超乎预期,经两个团队二十多人、历时两年多的协力攻关,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该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我们还与理化所、电工所、软件所等多个团队形成跨学科交叉合作,共同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任务。 团队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特别是青年人的成长,培养人才也是科研团队的使命之一。我的母校哈工大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年长者对年轻人要“扶上马、送一程”。正是因为注重团队建设,甘当人梯、提携后学,以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为代表的一批研究机构才能长盛不衰、声望日隆。我们课题组是一个年轻的团队,除我之外的几位老师都是刚博士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团队的某位年轻的老师经历坎坷、本科学校也一般,但我发现他做科研有一股子韧劲,就放手让他去做。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我交给他的工程任务,还发表了9篇SCI论文(其中6篇1区),在相关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团队另一位很努力、也成果颇丰的成员某次失利情绪低落,我安慰她说,科研生涯是一场超级马拉松,不在乎一两年的得失,“欲飞者翼伏,欲奋者足跔”,现在的失败都是为今后的成长与成功积蓄力量。在我的鼓励下,团队里的几位研究生和博士生也对科研充满了热情,经常忘我工作至凌晨。惟本人学识粗浅,恐耽误了后学。 收到杨国伟老师的约稿时,我刚刚登上前往哈尔滨参加全国固体力学大会的航班,会议喊出了“固本求新,顶天立地”的口号,很好地总结了力学人的使命。我的理解,“顶天”就是站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解决卡脖子问题;“立地”就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乃至战斗力。习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到“力,形之所以奋也”,力学也是动力,是促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所在。今年以来,我入选了中科院国防创新领域专家组成员、军委科技委某专家组成员,身上的使命感更加厚重了。我将继续不忘初心,与团队一同,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做科技兴军的推动者。 2018年11月23日 于哈尔滨 随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