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团队中的位置

我来自LHD第二党小组,是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激波与爆轰物理课题组的一名科研人员。作为一名入党时间不算长的新党员(虽然年龄不小),很高兴能在高温国重实验室支部党员大会上发言,向党支部和组织汇报一下“我在团队中的位置”。

首先请让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工作的团队——激波与爆轰物理课题组。这个团队是在高温国重实验室中规模比较大的一个课题组,是一个由28名成员组成的大家庭。从人员性质上看,团队包括固定科研人员8名、项目聘用人员5名、返聘人员3名、在读研究生和博士后12名。从年龄段上看,课题组长姜宗林研究员是一个50后,另有70后有5名、80后有2名,研究生都是90后。从组织类别上看,科研人员中有7名共产党员,研究生也有多名党员。概括来讲,这个团队是50后老党员带领一批70后和80后新党员做科研,同时培养着一批90后研究生,有着很强的时代层次感。

我作为一个年龄较长的70后,有幸成为这个科研团队的一员。我在这个团队经历了硕博连读的5年半时光,以及工作后的6年,中间虽有5年在国外工作暂时离开了团队,但期间我一直保持与母队的联系。因此,浓厚的团队情感使我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保持着无法磨灭归属感,使得我的科研根基不变,也可以说在科研上“不忘初心”,那就是关于激波与爆轰物理的探索与应用研究。

因为国外工作的那段时光,我错过了JF12风洞建设的艰辛年代,但是幸运的是,在应用风洞开展大型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我作为主要技术责任人参与了其中。大型工程项目涉及人员、设备、技术、经费、内外交接等诸多因素,文档性工作较为繁重。在试验技术方面,特别是气动力和气动热测量技术,团队里较为年轻的几位成员是主力,在他们面前,我甘为他们的助手,为他们准备外围需求,比如模型加工和传感器储备等等。另一方面,大型高焓风洞的运行特征限定了其运行频率,单纯依靠试验来获得足够多的数据并不现实,需要补充大量的数值分析数据作为桥梁,进而总结出参数影响规律,这是更能发挥我能力的地方。找准了在科研团队中的位置,最大限度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使我获得了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满足感和使命感。

我在团队中的另外一个定位是大型工程项目与研究生论文之间的桥梁——协助姜老师指导博士研究生。把工程项目直接作为研究生论文内容是目前不少高校导师的做法,我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合理,尤其对于研究生极度缺乏的科学院研究所。当然,完全离开工程背景、闷头搞科研也不可持续。在开展工程项目的过程中,使我了解到工程部门感兴趣的问题,其背后可以简化或提炼出来的学术问题更适合作为研究生论文内容。这一类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科研方法、出成果并发表论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尽快进入角色。跟年轻的研究生们一起讨论问题,当争议问题越论越清晰的时候,跟年轻的研究生一起在羽毛球场上挥汗如雨,当胜负胶着的时候,我都能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的快乐,也能体会到他们也在享受科研与生活的快乐。党的十九大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培养优秀的年轻研究生人才,为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战略转变,贡献作为一名从事科研工作的党员的力量,是我在团队中的一个很好的定位,我认为也是符合时代需求的社会定位,我乐享其中。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支部副研究员 胡宗民)

------------------------------------------------------------------------------------------------------------------------------------------------

一项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团队。在团队中,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任务,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

在我看来,力学所是一台动力充沛的大机器。力学所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机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承担的工作各有不同,但是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标和使命,那就是瞄准制约国家重大任务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科学问题,推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深度交叉,实现原始创新、系统集成、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建设国际一流科教融合工程科学研究基地。每一位员工都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这一共同使命而努力工作。

作为力学所的一分子,认清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我经常思考在力学所这个大机器中,我的位置以及如何在这个位置上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让这部机器因为我的存在而变得更好,哪怕只是一点点。

在研究生教育与工学院办公室,我的位置就是协助处长做好处室各项工作,一方面,不折不扣执行领导决策,调动处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有思考,有创新,有行动。今年以来,我接手了新的工作岗位,常常思索如何把力学所的发展大局同自己的岗位任务联系起来,思考我的工作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大局。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在日常工作中,更多的是面对看起来纷繁芜杂的细节工作。我深深认识到,越是细节之处,越需要用心用力。把平常的各种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做好了,才能让这部大机器运转的越来越好。然后不断地加强学习,开阔自己的眼界和见识,把工作当成事业,最大化发挥自己的能力。

古人云,位卑微敢忘忧国。位置,就是责任,就是担当。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地服务大局,才能做到在工作中到位不缺位、到位不错位、到位不越位。

(研究生党支部支部书记 刘丽)

------------------------------------------------------------------------------------------------------------------------------------------------

在近一年的学习工作中,不仅仅从课题组同事以及在读同学们身上发现它山之石的妙用,更使我深深感受到了课题组勇于创新和吃苦耐劳的团队精神和那随处可见的党员先锋模范:像怀柔实验台的搭建、调试和试验工作,作为全世界第一座自由实验台,其实现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而奋战在这最前线的也正是我的老党员前辈,顾洪斌老师、高占彪老师等。这些榜样,也将激励和鞭策着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时时检讨自身问题,更加努力为中国科技建设的强国强军梦,尽一份绵薄之力。不忘初心,继续向前。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支部助研 张启帆)

------------------------------------------------------------------------------------------------------------------------------------------------

在承担大工程任务时,团队成员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心血和时间,去学习其研究方向之外,乃至专业领域之外知识和技能,来保证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很多有独立学术思想的科研人员需暂时搁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以项目需求为引导的工作中,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奉献。在开展环境试验中,200多个小时的鉴定级试验和500多个小时的验收级试验意味着多少次的星辰交替,多少个通宵达旦,是共产党员冲在前面值夜班,是共产党员在午夜零下十几度的寒风里奋战一个多小时,排除冷却水塔被冰冻的故障,保障试验的顺利进行;在综合实验中,是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实验队在近四个月的时间里长期驻守在合作单位,无数次伴着午夜的月色或拂晓的鸟鸣离开中心返回驻地;在连续96小时的实验中,三名共产党员组成的试验小组,完成了通常需九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每人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不到5小时,保障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支部副研究员 刘崇)

------------------------------------------------------------------------------------------------------------------------------------------------

面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洁净利用重大科研需求,我所在的高效洁净燃烧课题组团队,在魏小林研究员带领下,在项目争取和完成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密切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使得课题组稳健发展,同时也促使我们每一位同事不断成长。我所在的课题组团队在发展过程,也是每个成员之间磨合形成合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寻找和定位自己在团队中位置至关重要。我所在课题组成员有燃烧、催化反应、传热传质、余热回收等不同研究方向,而我们承担的国家和院里的科研课题,经常偏重于某个方向,为此我在团队中位置随着课题需要在不断转化。总之,立足科研本职岗位,摆正自己心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和模范作用,我在团队中处于任何位置,对团队发展都很重要。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支部副研究员 李森)

------------------------------------------------------------------------------------------------------------------------------------------------

秦伟所长在力学所职能部门全员能力提升培训中讲到,团队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地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在科研工作中,我是在解离气体动力学课题组团队,团队的目标是探索高温气体动力学前沿问题。工作八年以来,团队在气动热高精度测量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这个成果靠的是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和相互信任。作为团队一员,在尽职尽责的同时,也努力像团队其他成员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验水平能力。在党支部工作中,我是第三党小组副组长。党小组是三个不同课题组组成,相互交流机会不多,但是我们组每个党员同志都非常积极热情,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党支部安排的工作,特别是涌现了像王晶这样的优秀党员代表,党小组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每一个成员。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支部工程师  张仕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