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获奖作品: 信念是种力量

力学学会办公室党支部

有这样一种力量,它可以使人在黑暗中不停止摸索,在失败中不放弃奋斗,在挫折中不忘却追求。在它面前,天大的困难微不足道,无边的艰险不足为奇。这种力量,就叫信念。

俄国的列宾曾经说过:没有原则的人是无用的人,没有信念的人是空虚的废物。在我们古代,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因李陵事件下狱,受了宫刑。应该说,人世间没有比这更大的耻辱了。可是他没有消沉,忍辱含垢,披肝沥胆,专心著书整整十一年,终于写成了《史记》那部五十二万字的鸿篇巨著。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 假如他不是为了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恐怕早就自尽身亡了。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再来说说近代,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他是真正称得上,为他所信仰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生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他播放《国际歌》。当那磅礴的旋律盈满一室时,总理的嘴唇分明还在颤动,在吟唱! 在连放三遍后,总理对守在身边的邓颖超同志说:我坚信全世界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虽然, 讲这个话的声音很细微,却给身边的人震动很大。已近弥留阶段的他,最后唱这支歌,显示了真正不移的信念。人生尽可信念不同, 能够为信念奋斗终生,奉献一切,那么,就连他的敌人也会为他的人格肃然起敬。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使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没倒的话。追寻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会有迷茫。我想对于每一位科研人员来说, 都要面对诸多的问题,科研方向、项目团队、实验平台、课题经费、发表文章等等,每个人都会经历迷茫时期,甚至有人会放弃自我。但是,只要敢于坚持,守候心中的信念,耐得住寂寞,就一定能够找到前进的方向。两种态度,一种深陷于迷茫的困境,一种执着于梦想的追求。信念的力量会让我们产生两种如此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

追寻梦想的过程中,总会有特别坎坷难走的一段路。就像是在长跑的时候,总会有一段特别难熬的时期。记得有一次看非诚勿扰的时候,有一位女嘉宾问台上的男嘉宾:你现在怎么还在小职员的位子上啊? 很多像你这个年纪的人都已经是经理之类的了。这时主持人孟非立即接过去说:世界上很多伟人在30 多岁的时候都是默默无闻的。我对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有一项针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年龄的统计发现,获奖者做出代表性贡献的平均年龄是37 岁。但是,他们获奖的平均年龄是55 岁,这就意味着, 他们要等待整整18 年,成果才能被认可。近10 年来,物理学获奖平均年龄67 岁,等待时间高达30 年。这几十年来不变的都是他们对于科研的热爱和对梦想的孜孜以求。平凡人物的梦想,足以震撼世界,只要每个人都坚守信念,倔强的走,也可以有创造奇迹的机会,也可以迸发出比钻石还璀璨的光芒。

郑哲敏院士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发展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理事长。

郑哲敏出生于山东济南,从小的梦想有两个,一是当战斗机飞行员,而另一个就是当一名工程师。8 岁那年,父亲与郑哲敏聊天,语重心长地说道:你要好好读书,长大以后不要像我一样做生意,要做个有学问能给国家做事的人。父亲很忙,平时话也不多。那是一次难得的父子长谈,深深地印在了郑哲敏脑子里。

兴趣引导少年时期的郑哲敏进入了科学的世界,也使他成为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高材生,跟随钱伟长先生学习近代力学。1948 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24 岁的郑哲敏前往加州理工学院深造。5 年时间,师从钱学森的他在力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深受钱学森所代表的近代应用力学学派的影响:着眼重大的实际问题,强调严格推理、表述清晰、创新理论,进而开辟新的技术和工业,这成为郑哲敏后来一生坚持的研究方向和治学风格。

郑哲敏一毕业就做出了回国的决定。然而由于当时中美关系出现矛盾,郑哲敏的归国之路困难重重,几经周折,直到1955 2 月,31 岁的郑哲敏才终于踏上了归国之路。

总有人问他当时为什么回来?郑哲敏回答道:这不是个问题,没有想过不回来, 这是长在骨子里的东西。在美国虽然物质生活很好,但是总感觉像浮萍,没有根地漂浮。

在郑哲敏回国前夕,恩师钱学森曾经这样嘱咐他: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而这个理念,郑哲敏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郑哲敏最早期科研生涯主要从事热弹性力学和水弹性力学的研究,回国后曾根据国家的需要从事地震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后因国家科研布局调整,郑哲敏选择高速高压塑性动力学研究方向,并于很短时间内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从而拉开爆炸力学研究的序幕。

郑先生在前几天学会组织的青年托举座谈会上说过:当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学术界浮躁的风气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科研需要耐心。现在,一些人都急于求成,沉不下心来坐冷板凳,这样做出的最多是中等成果,很难有出色的成果。有的人急于要实效;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最终会极大地制约整体科技的发展。

在郑先生眼里,现代科学精神的精髓就是古希腊时代传承下来的自由探索的精神。纵观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自由探索精神相对薄弱,这也是造成中国科学创新不足的核心问题。要真正激活科技界的创造力,自由探索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精神,也应成为一种人生目标。而在这其中,信念的坚定是重中之重。

信念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梦想被百分之百的相信,并且不间断、高纯度坚守的过程。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梦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一种植物叫蒲公英,我很喜欢。蒲公英虽然是世间最平凡无奇的植物,却有着最令人称奇的梦想。它们善于坚守自己的梦想,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努力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希望大家能够做一株坚守梦想的蒲公英,在蓝天下带着自己的梦想随风飘扬,寻找那片能够实现梦想的沃土。

(演讲者: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