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二党支部
2016 年的4 月6 日,在茫茫戈壁沙漠地带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首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十号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就在发射前夕,执行实践十号发射任务的试验队中,一位已至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基地他度过了他的80 寿辰。他就是此次发射任务的首席科学家胡文瑞先生。本该是安享天伦之乐的年纪,他却毅然扛起科学的大旗,并走在了最前面。
胡先生是位艰苦朴素、和蔼可敬的老人,他坚持不让派车接送,而是向我们借了一辆自行车,每天很早就来到会场参加调试, 并详细询问每个项目组的试验进展。
“实践十号”共搭载了微重力和空间生命科学领域,共28 项前沿课题,大多在国际上都是首次开展。胡先生教导我们:“这些项目都是全新的探索,每一项都有很强的科学研究价值” 。秉持追求真理的执著信念, 胸怀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胡先生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昂扬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力学人的科研态度,那就是探索不止,甘于奉献。
在胡先生的身后,数以百计的科研工作者在默默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他们驻守发射基地数月,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时间、随时随地待命;他们精细装配每一个实验、做好每一次调试,为科学卫星的有效搭载精益求精地做着准备工作。实践十号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就是首次在太空中发现了生命的繁衍。实践十号回收仓中有6000 余枚小鼠胚胎。为有效保存这些小鼠胚胎,科学家们需要为存储容器定期加注液态氮。而在酒泉基地,距离最近的城市往返都需要十个小时的车程,为了找到供补充的液氮,可急坏了科学家们,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基地的发射站有供冷却火箭燃料的液氮。为了保障科学样品,科研人员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去发射站“借”液氮。大罐子的阀门和我们拿的液氮罐的高度不匹配,他们只好拿着保温杯,就这么一点一点,接了60 多升。在凛冽的寒风夹杂着漫天沙尘的天气里,他们在室外整整待了三个多小时,最后在发射站的液氮罐里放出两桶液氮,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听到这里 ,我想起了发生在金昌实验基地的一段故事。
金昌,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干燥的气候,常年的西北风,巨大的昼夜温差,连绵的山丘是这片土地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为了验证飞试产品系统性能,2014 年的国庆节,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放弃了假期,辗转一天飞机,从北京到兰州再到金昌,他们在等待,等待将这次试验任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科研是要耐得住寂寞的,何时执行任务取决于当天的天气状态。实验要求晴空无云, 于是,科研人每天上午7 点准时起床,等待合适的时机。
科研甚至是要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Y12 即将搭载着这次试验的任务,验证系统的性能。这架飞机是双发动机式飞机,一个发动机的拉升高度大概为3000m,而试验区祁连山主峰海拔均在4000 以上。也就是说,一旦一个发动机出现故障,机上的工作人员都将面临极大的危险。为了圆满完成试验任务,力学人毫不畏惧。Y12,还是一架没有加压舱的运输机。没有加压舱意味着什么?我们平时旅行乘坐的飞机,由于加压舱的存在,即使在万米高空作业也可以保证我们拥有充足的氧气。而我们试验的这架飞机,缺氧是其存在的最大问题。5000~6000 米的高空,飞机不断8 字盘旋,机上的工作者接连高反,身体出现愈加明显的不适。飞行员建议返航,然而因为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他们所做的,只是继续手中的工作,尽一切可能多获取第一手数据。
是什么在鼓舞着他们?是一代代力学人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信念,更是为了国家强大而不懈努力,甘于奉献的初心!
钱老,您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用自己的一生都为之奋斗的决心,我们将永远铭记!在追随着您的道路上,我们一直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秉承力学人勇于探索,甘于奉献,坚守信念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演讲者:王莉婷、曹琪、张大为、张渤、王娜、宋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