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企业对接有感(刘宏立)

  刘宏立

今年79日至11日,力学研究所党委组织党群骨干等一行前往胶东半岛,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党性教育及与企业对接活动。

由于在科技处负责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在这次胶东之行中,我对被参观的几家企业多了一层关注,多了一点问题,多了一些了解,进而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有了一些感想,简述如下。

首先,胶东半岛的企业大多历史悠久,积淀厚重,企业文化传统而又不失随和。我们参观的青岛四方公司始建于1900年;黄海造船厂是1944年;成山集团建于1976年;最年轻的丽鹏集团也建于1995年。这些企业通过多年的自身努力,已经在国内乃至国际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严格的管理,有序的厂房,整齐的工服,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也着实令我大开眼界。

但是,多数企业产品相对单一,属劳动力密集型,或正在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的过程中,盈利主要靠市场占有率而不完全是高技术、低成本。如丽鹏集团,主要产品是防伪瓶盖,全国市场占有率达10%以上,每个瓶盖成本5分,毛利5厘,10%左右,并不是很高,20年能做到“盖”遍天下,实属不易。其它如黄海造船厂和成山集团,也存在产品相对单一的问题。

求生存,求发展,每个企业都意识到了革新、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荣成的成山集团,刚刚在青岛成立了科技研发中心,我有幸在参观该集团厂房的时候,与研发中心主任刘昌波同行。他告诉我,他们的企业产值每年40几个亿,企业为了搞产品升级,以后每年要拿出来23个亿用于研发,这个比例已经是相当高了。丽鹏公司副总裁、销售部经理张本杰跟我说,为了研发一种新型瓶盖材料,公司已经进行了大量投入,并马上要花1个亿采购相关设备。可以看出,企业在研发方面已经从以前政府监督投入,转变到了自觉自愿投入的阶段,已经有了足够的不进则退的危机感。

力学所与企业的合作大有可为。在参观前,我已经对一些企业进行了调研,并有针对性地咨询了所里的老师。到了现场,我仍然发现了新的契合点。比如,丽鹏公司设备部经理孙承行告诉我,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需要提高机器的转速,但是同时带来了振动和噪声问题,直接影响了产品质量和工作环境,希望能和力学所交流一下。这个问题我之前调研的时候就没有想到,而是只关注了瓶盖的常规工艺流程。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青岛四方公司,我感觉这是这里唯一一家正在由资本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化的公司。在双方对接会上,公司提出了高速列车检测时遇到的问题,传统的检测方法要有拆装的过程,这一个动作,会造成30%以上的损伤率。公司希望能与力学所合作,开展包括机车检测、振动、系统力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

要了解企业,也要让企业了解我们,这就需要经常组织这样的对接活动。企业在能生存、能盈利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产量;经常在遇到瓶颈的时候,才会想到创新。力学所的科研工作以及成果转化,可以让创新的过程提前到企业不愁生存和盈利的阶段,有效的合作模式,必然能实现双赢。

这次有一点遗憾和不足,就是准备PPT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关注点和针对性,没有充分引起企业的共鸣。这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企业对接工作中要做足功课,充分准备。希望力学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刘宏立:科技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