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心声

  上海大学  戴世强教授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敬爱的李佩先生,您离开我们已整整一百天了!这些日子里,您的音容笑貌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与您相识两千天来的点点滴滴始终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永远忘不了的是到您家做客的情景,特别是师生在一起守岁的日子。我们无拘无束地与郭先生和您高谈阔论,倾情谛听郭芹小师妹弹奏的曼妙的钢琴曲,细细品尝由您烹制的美味佳肴,共同迎接新年钟声敲响……。 

  永远忘不了的是您给我们讲授英语课程时的场景。尽管教室陈设简单,您的出现如缕缕阳光,照亮课堂。您始终衣着优雅,风姿绰约,即使穿着普通的列宁装,也显得端庄雅致。那一口标准的伦敦音英语更如涓涓细流,沁人心扉。更忘不了的是您给我们带来的写英语作文的快乐的星期天,忘不了经过您批改的“一片红”的作业本和一个个大大的“Good”……。 

  永远忘不了的是您慈母般的关怀。我们这些学生遇到困难或苦恼,总愿意向您倾诉,每次交谈,您总让我们如沐春风;当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时,您总能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带来前进的勇气……。 

  我一直在思索,您为什么有如此迷人的人格魅力?为什么在您生前身后总能受到异口同声的褒扬?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因为:您心中总是装着别人,从不考虑自己;你总是思考着为社会多做贡献,为他人带来温暖,而把自己的不幸和苦难置之度外!这就是大爱无疆,这就是家国情怀,这就是无上的真善美!  

    

    

  中科院研究生院  李毓昌副教授 

    

  我大约在1959年就认识了李佩先生,但当时的交往很少。1979年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作。在第一次参加教研室主任的会议上李佩先生就认出了我。我当时对自己新的工作岗位没有多大的信心。李佩先生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物理教研室的组成人员绝大部分来自科大,其业务素质、思想品质都很好,具备了搞好工作的基本条件,使我信心大增。她还建议物教应该积极争取国外专家来院讲学,并且推荐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马博等来我院讲授电动力学和燃烧等课程。 

  1989年后 我经常去聆听李佩先生在中关村组织的讲座。李佩先生在知识界交友甚广,讲座的报告人大多都是学术成就很高的专家学者,报告的内容又极其广泛。包括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自然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发明以及老年人的养生保健。聆听这些报告使我们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真正做到老有所学。2011年我在力学研究所组织的钱学森先生的追思会上,又遇见李佩先生,她邀请我参加由她主持的钱学森先生科学教育思想研究会……我参加这个活动前后大约有六年之久,觉得自己思想认识上的收获是十分丰富的。 

  李佩先生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其职务和社会地位是十分平凡的,但是由于她的坚强意志,她能够把自己的能量和影响发挥到极致。与科学院上至院领导下至青年研究人员都有广泛的联系。据我所知,科学院的各级领导常就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向她求教。对于广大的青年科技人员李佩先生也关爱备至。正因此李佩先生的影响不仅局限国科大内部而远播到科学院的内外和北京的教育界,使她成为一个影响深远、受到广大群众爱戴的世纪老人。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支部  岳连捷正高级工程师 

    

  郭永怀、李佩先生一生淡泊,但不同于孟浩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他们是一种奉献中的淡然。参加“两弹一星”的功勋人员只是在1999年解密后才为大家所熟知,李佩先生拒绝了许多协会当会长的邀请,却创办了中关村地区的文化讲座活动,丰富老年人的退休生活,而且没有任何仪式就将60万元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名利摆在面前他们不抢,更勿论为利益而折腰,能够心平气和做到这一点,又有多少人? 

  我站在郭永怀塑像前鞠躬行礼,内心中是对坚强、独立、磊落、淡泊的知识分子风骨及高贵人格的致敬。希望后辈们能向先生们学习,希望这样的精神永存!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支部  仲峰泉研究员 

    

  1998年我还是科大学子的时候就知道郭永怀先生的事迹。那年夏天我们近代力学系大四学生(当时科大本科还是五年制)来力学所暑期实习,听老一辈讲述与郭先生交往的故事。我当时有幸得到了一本详细介绍郭永怀生平、图文并茂的纪念册。由于我也是流体力学专业的,因此对郭先生的求学经历和研究工作非常感兴趣。记得当时看了这本纪念册,心情很激动、很受鼓舞,觉得自己不久前选择流体力学作为专业方向是非常有意义的决定。 

  2007年回国后,我一直在力学所工作,对郭永怀和李佩的事迹与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所老一辈科学家的回忆以及历史文献介绍,郭先生给我最主要的印象是他为人和蔼可亲、做事认真严谨。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这种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显得格外珍贵。同时,郭先生为了国防事业而牺牲的壮烈事迹也一直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李先生曾多次给我们讲述当年奋斗的故事以及她对科研工作的理解,她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乐观、顽强。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在科学探索道路上克服困难、披荆斩棘所需要的。两位前辈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无价的、是取之不尽的。他们执着的、乐观的、忘我的精神,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大力弘扬的。他们为国家、为事业的奉献精神是我们青年人行动的指南针、是我们克服疑虑与挫折的制胜法宝、是我们大步前进与探索的动力源泉。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支部  严定舜博士后 

    

  留学德国期间,每每思考未来,总是很迷茫。一次偶然机会,读到了郭永怀先生的《我为什么回到祖国——写给还留在美国的同学和朋友们》。文中,郭先生从家庭和事业两个角度深刻论述了回国的理由。他说道:“小孩是天真的……欺凌、侮辱必然在小孩们的心灵上留下一个创伤的烙印……我们都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河山。”是啊,身在国外,自己被歧视尚能忍;孩子被歧视,自己却无能为力,那是多么的悲哀。没有富强的祖国做后盾,身在国外谈人生谈理想,只能都是空谈。读了郭先生的文章,我坚定了自己回国的想法。毕业后,恰巧来到了力学所。每每路过主楼前郭先生雕像,想到郭先生的伟大事迹,便更加激励着自己站好这一班岗,为非线性实验室贡献自己的力量。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支部  张丽娟博士后 

    

  每当路过楼前郭永怀雕像的时候,我总会稍作停留,两位先生的事迹也就会浮现在眼前。他们胸怀祖国,顾全大局,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精神时刻提醒着我要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要做格局宽广的人。人格塑造始于细节,也会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中,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真诚对待身边朋友,在工作中全身心投入,戒骄戒躁,脚踏实地,让自己成为具有专业技术的人。 

    

  先进制造工艺力学重点实验室支部  肖歆昕助研 

    

  郭先生在研究科学问题时对新思想、新主张以及真理的坚持,使得后续的实验有了理论基础;在恶劣的野外工作条件下,深入开展实践工作的坚持,培养大批的工作者,培育多个研究方向;在平时工作中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有了力学人心中那个一丝不苟的老所长形象。而李佩先生更是将对艰苦朴素与求真务实的坚持发挥到了极致:对语言的坚持,使她获得了“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的美誉;对力学所的坚持,时至今日“郭永怀奖学金”仍是莘莘学子的最高荣誉之一;对终生学习的坚持,才能以90高龄之躯开创“中关村专家论坛”。 

  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坚持”的美德,贯穿了两位先生的一生,让他们的形象无比的饱满与高大,充满了力学所的每个角落,并引领我们将力学人的坚持实践到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中,为再创力学所的辉煌,为服务于祖国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机关二支部  王莉婷 

    

  诗人马骅说:“生命之歌,没有年纪”。在了解了李佩先生精彩的一生后,我更由衷感慨,这位百岁老人毕生都在用生命谱写着激昂奋进的旋律,直至生命尽头,她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她的才华她的贡献,更有她的精神风骨。…… 

  李佩先生的一生都在不知疲倦地前行,无论生活中遭遇什么。老人说:“我一点儿也不孤独,脑子里好些事。”是啊,她力图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哪怕只是为了让周围的人过得更好一些。她的脑子里装着很多人,很多事,唯独很少去想自己,正是这种博爱的胸怀,让老人犹如磁铁一般,以巨大的磁场,把周围的东西都吸引过来。李佩先生用自己崇高的人格力量战胜了时间的湍流,永久伫立于这世间而不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能做的,除了怀念,还有李佩先生的那份家国情怀要去继承。 

    

  机关二支部  史京灵 

    

  李佩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她是“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曾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当初在美国部分大学的推荐信中,英文水平证明书中只要有李佩的签名,都会得到认可。她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给博士生上课。81岁时创办中关村大讲坛,13年间仅记录在案的讲座活动就有近260次。93岁时,她还在组织小规模的专家教授研讨会……她一生波澜壮阔,堪称传奇。  

  如今,两位先生将长眠在他们深爱着的力学所,陪伴着这里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同后辈们一起见证中国力学科学的未来。我们力学所后辈要时时刻刻学习两位先生身上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和无私贡献的精神! 

  机关一支部  梁李斌 

    

  2003年,当我初次踏入力学所时,第一眼就看到郭永怀先生的汉白玉塑像,立于主楼前东侧的苍松翠柏之中,眉目慈祥,注视着园区里来来往往的职工和学子们,注视着力学所的发展与变化。十余年后的今天,李佩先生在接近半个世纪的分离之后,与郭先生在此重聚,共同长眠于松柏常青之下,继续守望着力学所的发展,守望着祖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初见李佩先生,是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改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已逾耄耋之年的李先生在烈日之下精神矍铄,陪着数千名新生踏上人生新的台阶。我想,李先生眼里所望见的,当是祖国科研的未来,是她与郭先生的后继有人…… 

  我们现在开展“两学一做”,关键在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我想二位先生给我们立了两座丰碑。沿着他们的引导,继续他们的道路,无论在科研创新工作还是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一切以国家需求为核心,以研究所发展为已任,以广大职工利益为目标,这才是对二位先生,对其他诸多先辈的最好纪念。 

    

  机关一支部  武佳丽 

    

  ……在我心中 

  “两弹一星”奖章不足以映现他贡献的领域和斐然的成就 

  “烈士”身份不足以呈示他伟大的灵魂和高尚的思想 

  在我心中 

  “玫瑰”远不及她内在的芬芳和留给我们的历久弥香 

  “明灯”也不及她心中的光辉和带给我们的明光烁亮 

    

  他才华出众却平易谦和 

  她饱受挫折却豁达博爱 

  他们彼时福祸相依 

  他们最终生死相随 

    

  苍松青柏会一直守护在他们的身后 

  碧桃翠李会永远陪伴在他们的身旁 

  力学后辈将世代追随着他们的信仰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支部  王晓亮助研 

    

  每当读到郭永怀先生与警卫员为护送机密文件而牺牲之时,我的眼泪就会不住地往外流;如今李佩先生又离开了我们,这一层悲痛又加深了许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郭先生和李先生的传奇给予了我们青年人无穷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和精神教导我们年轻人做人做事要肩负责任和义务,要有爱,要有奉献,又要艰苦奋斗,他们为我们年轻人树立起一座灯塔,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二位先生的离去对我们来说是无比巨大的损失,我们唯有化悲痛为力量,学习先生艰苦奋斗之精神和无私奉献之情怀。当前我们青年人正处于繁荣而又复杂多变的时代,社会的进步让人或多或少经不住诱惑,行业和收入的差距令人多少感到不公。但是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在奔赴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在向伟大富强的中国梦奋进的征程中,在实现自我发展、为课题组为研究所做贡献等方面,或许我们青年人更需要有责任、有义务、有爱、有奉献,更要艰苦奋斗,要争做时代的铺路人。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支部  杜特专助研 

    

  李佩先生81岁创办和主持中关村科普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直到她近95岁高龄。后来她与郑先生一起领导和组织一群资深学者,每周三开小型研究会,活跃和繁忙在钱学森思想研究、科技英语翻译、科普讲座的组织、编译和研究之中。老先生们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实在令我汗颜。在实际科研工作中,我们容易陷入一个“舒适区”,依靠依赖熟练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做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对于一些新的知识和方法却缺乏动力去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并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打牢基础的同时,不断拓宽眼界。不要畏惧困难,不要困守自己的专业,敢于突破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适领域,挑战自己,提高创新能力。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支部  张旭辉副研 

    

  我们要学习李佩先生的科普精神。李佩先生创办了“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师资班,开设600多场的中关村大讲堂。在中科院力学所主楼334每周三开办讲座,研讨国家大事和国际最新科研进展,也常常邀请国内外有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力学家等作报告,畅谈关系民生的大事、新鲜事。李佩先生逝世后,郑哲敏先生继续主持开展活动,将这份科普情怀发扬下去。听谈庆明先生讲,有一次老先生们讨论“什么是科学”,对于做了这么多年科学研究、具有丰富研究经验的老先生难道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我想这实际上体现了李先生作科普的初衷。 

  在此,深深地缅怀两位先生,也希望通过学习两位先生的精神,给自己重新定个位,把握我们这一代的美好机遇,为自己所喜爱的科研事业做出些微薄贡献。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支部  漆文刚助研 

    

  在两弹一星的23位功臣元勋里,郭先生是唯一一位三方面工作都涉及的人,也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据载郭先生为人低调、沉默寡言,却以辉煌的成就奉献国家,用壮烈的背影砥砺后人,大爱无言确是郭先生一心报国的真实写照。翻阅郭先生后辈学人的追忆文稿,很多细节令人动容。在跟学生谈话时,没有多少的大道理,只是从时间利用、学习方法等细处着手,予以引导。在指导学生时,也是亲力亲为,一字一句的修改文稿,教学相长,最终做出真正有意义的工作。 

  郭先生牺牲已有49年,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中,城市的天际线层层叠起,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与郭先生的时代相比也是大相径庭,然而慷慨浩然的英雄之气和爱国深情却能轻易击穿时空的阻隔,令每一个当下的普通人生出激荡肝胆的崇敬,更令身为力学晚辈学人的我珍惜时代赠予的机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奋发努力、勿忘初心,不负最好的时光。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支部  吴晗助研 

    

  郭永怀同志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搞出两弹一星,用生命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李佩同志一心向党,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党和教育事业。当前的中国的科研条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好,国家对科研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大。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和远方所代表的正是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我们应当以郭永怀和李佩同志为楷模,学习他们忠诚于党、一生奉献的精神,利用好当前这么优越的科研条件,沉下心来,认真干好手中的课题,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履行一名党员应尽的职责,为建设一个科技发达的伟大中国而努力!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支部  安翼助研 

    

  我们青年一代无缘亲见郭先生的风采,我个人也仅看见过李佩先生两面,大约是李先生捐出全部积蓄建立郭永怀奖学金一次,自己拿郭永怀二等奖的时候一次,而我牢牢记着李佩先生的一句话:“(拿了郭永怀奖学金的同学)想想自己真的为科学做了什么”。我时常想起这句话,每每想起这句话总觉得心中有愧,这么多年过去了,工作生活条件比起两位先生的时代已经极为优越,自己离真正为科学做些什么的目标却似乎越来越远了。想想当年,郭永怀和李佩先生是如何生活和工作的,是如何投身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的,是如何薪火传承、教书育人的,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一种难以形容的精神力量、品格力量和信仰力量。我告诉自己,学习郭永怀和李佩先生就是要学习这样的力量。 

  ……每每回顾两位先生的故事,总能感觉到无法描述的精神力量,如同高山矗立在那里,如同大海沉淀在那里,充满了精神的力量、品格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直激荡人的心头,让人没法不把他们作为榜样。很多现代的“聪明人”常对着这些精神力量讪笑,说现在时代不一样了,现在这些力量看起来很傻了,但回首历史,时代又何曾一样过?时代不就是我们每个人行为、思想、精神所塑造的么?我们宁可做一个“傻人”,只要承载这些精神,把这些精神放在心底,时刻用两位先生以榜样检查自己的所行所为,这些力量就不会离我们远去,我们也终将塑造我们自己的传奇时代! 

    

  力学学会办公室支部  郭亮 

    

  2017年4月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举行了郭永怀与李佩先生合葬仪式。力学所原副所长、“两弹一星”烈士元勋郭永怀先生在牺牲25周年之际(1993年)回到力学所,长眠于主楼前的苍松翠柏之下。2017年1月12日,郭永怀先生夫人、我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佩先生在京去世。郭永怀李佩伉俪情笃,根据李佩先生本人及家属意愿,力学所举行仪式将二人骨灰合葬在郭永怀塑像下。我有幸见证了这历史的一幕,感觉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洗涤。 

  ……郭先生生前兼任《力学学报》主编,审稿时严格把关,不分亲疏也不看投稿人“来头”大小,一律秉公办理。有一次对力学界一位权威的来稿发生了分歧,审稿者提出了肯定的意见,有一位青年人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为此郭永怀特意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倾听各方面的意见,结果发现基本方程有误,郭永怀就坚决支持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小人物”的意见。1963年,力学学报编辑部接到一封对一篇论文持有歧见的批评信,而论文作者是在郭永怀指导下工作的两位青年。郭永怀仔细地看了来信,并让两位作者认真考虑别人的观点,给予答复。他说:“我主张发表论文,就是为了进行学术交流,以期引起讨论。别人的批评意见,只能使我们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都是我们现在特别需要学习的地方,品质、意志和坚韧的精神。以后每每路过他们伉俪的时候,便能够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更加努力地为祖国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力学学会办公室支部  刘洋 

    

  李佩先生81岁时开办了中关村大讲堂,亲自出面邀请专家学者为中关村地区的离退休老人演讲,跟上现代科学发展的步伐,了解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从文学到科学、唐诗赏析、地震减灾、宇宙探索、地理气候、中美关系等话题无所不包。活动坚持了13年,直至93岁高龄。 

  ……郭永怀先生、李佩先生在自己的一生中,做了很多对国家、对社会有重要贡献的大事,包括两弹一星的成功、自费留学政策的出台等等,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涉及。但我们仍可以从他们的身上学习和实践一些宝贵品质:他们不惧权威,敢于向学术权威争论;他们事无巨细,不仅胸怀大志,却也认真地去做每一件琐事;他们不光自己活到老、学到老,还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一批人。 

    

  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支部  徐升华研究员 

    

  郭永怀和李佩先生呕心沥血、教书育人,培养了许多重要的科技人才。我现在也在国科大承担教学任务,不仅要学习他们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更加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学习郭先生在进行科研的同时,坚持严谨治学、严肃育人,尽力同时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 

  我们还更应该学习郭永怀和李佩先生顾全大局、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郭永怀先生在飞机失事坠毁之际,用身体保护了重要技术资料的完整无缺,用生命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郭永怀先生牺牲后,可以想象李佩先生的心情是非常悲痛的,但她仍然坚持将郭永怀先生的5600元存款作党费上交。李佩先生即使在十年动乱中遭受不公平对待,也没有使她放弃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追求。这些实际行动,都是远远超出于常人的。就像学习材料中所述,这都体现了他们作为优秀共产党员崇高的价值追求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应当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和追求的。 

    

  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支部  陈豪助研 

    

  郭永怀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李佩先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许多知名院士和学者都曾是她的学生,为外语教学和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过学习郭永怀和李佩先生的先进事迹,我被两位先生杰出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也被他们无私奉献、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所感动。 

  ……两位先生呕心沥血、教书育人,郭先生对自己的学生讲“怎么才能做一个好的研究生?你们和你们以后的两三代人,要成为国家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郭先生自己也同样甘愿做新中国科学事业的“铺路石子”,为新中国的力学事业打好基础、培养好将来堪当大用的人才,其中很多人成为著名的院士和专家。郭先生和李先生这种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与他们举家回国的行动一脉相承,回国是为了建设中国,教育是为了祖国的不断发展,因此两位先生的全部都贡献给了新中国。我们应该学习郭先生、李先生的这种奉献精神,这不仅出于责任,更出于大爱,在当今社会更应该提倡这种精神。 

    

  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支部  陈猛助研 

    

  2015年我博士毕业,留所工作,继续在这个有着辉煌科研历史的研究所从事着自己所热爱的科研事业,这让我感到光荣与自豪,使命感与理想交织成我的科研梦,催我上进。 

  ……李佩先生,在她身前偶尔会在所里看到她的身影,这样的一个身影承载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得上谈老师的量纲分析,听她讲过一些李佩老师的故事,还有所里专门组织的学习,得知这是一位传奇之人。奇女子哉!她对于郭老的支持,以及在郭老牺牲后,自己的所为无不令人敬佩赞叹,一生都在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一生都在燃烧。李佩先生在今年1月走了,在4月与郭老合葬于力学所郭永怀的塑像之下,他们终于在一起了。我想他们这种感情令人向往和赞叹,美丽的充满力量的爱情。 

  郭永怀和李佩先生,生前战斗一生,奉献一生,他们的生平事迹流传于后辈,影响着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虽死犹生,永恒于世。 

    

  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支部  胡良高级实验师 

    

  不难看出郭先生的人生轨迹与祖国的重大战略需求高度契合。他短暂的一生中犹如核聚变一样,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国之重器有他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今天的社会,物质极大丰富,而精神却略显苍白,我们不免迷茫踯躅。正在此时,追忆郭先生、李先生充沛激扬的人生,使我重振精神,认真做好当前的工作,发扬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践行“撸起袖子加油干”使命。 

    

  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支部  姜恒副研 

    

  沧海桑田,如今郭先生的雕塑坐落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楼前,松柏围绕,他的品格正如这松柏,坚强不屈,志向远大。我的车位在郭先生雕像对面,每每路过这里,心境总会不禁庄重肃穆地升起敬佩之情和对科研事业兴邦的决心。前不久郭永怀与李佩先生合葬于此,分别半生的一对世纪伉俪终于又在一起了,两位先生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为国为民的光荣事业,奋斗了一生。 

  ……李佩先生作为郭永怀先生的夫人,在家人一个个离她而去之后,她更加坚强地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和出国留学人员的英语教学是她的本职工作,她为之奉献了全部心血。她大胆选聘最好的中外籍教师,选编最适当的教材,创造了应用语言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不少人后来成为院士,知名科学家,科技界领军人才。她始终关心着每一位“曾经”的学生,与他们保持联系。李佩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让人由衷地敬佩! 

    

  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支部  刘河山博士后 

    

  郭永怀无比热爱祖国。在他国外16年的留学生涯中,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他拒绝加入美国国籍。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无比兴奋,与友人相约回国。1956年,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和工作环境,毅然决定回国,同事的挽留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在康奈尔大学篝火欢送会上,为防止授人以柄,他把多年的书稿焚之一炬。他和夫人李佩终于在1956年11月踏上祖国大陆,实现了他多年的宿愿。 

  ……两位老人一生的家国情怀,是我们在科研工作中的一盏明灯,时刻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作为新时代年轻的科研人员,将在前辈们铺好的路途上开启新的征程,为我国科技强国的目标添砖贴瓦。 

    

  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支部  章燕副研 

    

  一对伉俪,两种传奇;怀瑾佩瑜,师表后继。近半个世纪后,郭永怀与李佩两位先生终于“重逢”。作为力学所的一名科研工作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今天我们学习郭永怀和李佩,是要学习他们为国家富强、科技进步而无私奉献、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研究生支部  马彦 

    

  从进入力学所开始,郭先生的事迹就成为学子们谈论的话题: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都能翻到郭先生的伟大贡献;生活上的简朴更加出来名气,一支钢笔从中学时代一支用到牺牲。所里老一辈科学家也经常谈起他们年轻时与郭先生一同经历的事情,对郭先生的一举一动都铭记在心,每次听到这些,心中不由羡慕。 

  最为荣幸的是在2015年冬天,非线性实验室年会上见到了郭先生的妻子李佩先生。一位世纪老人,慈祥而宁静地坐在轮椅上缓缓地被人推进会场。就在那一刻,会场的所有人都起身注视着这位满头银发,面容沧桑的老人。那一刻,空气是凝重的,仿佛那张脸上写满的是那段光辉熠熠的历史。也许在场的大部分人也是与李先生第一次谋面,心里翻腾着先生璀璨的一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用再多的词藻都无法概括先生的一生。 

  ……2017年4月5日上午,力学所为两位先生举行了隆重的合葬仪式。与会的科学家有与两位先生共事的同事,也有两位先生的学生,以及两位先生的家属。每一位科学家回忆起与两位先生的往事,无不娓娓道来。会场的气氛是那么的慈祥,仿佛两位先生就在我们身边,悉心地指导着在坐的每一个后人,促膝长谈。我在那一刻也真正感受到一代科学家的情怀与精神,内心时不时为之震撼。不管是逝去的传奇,还是在场的科学家们,他们的精神已经不止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动力,此刻他们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同我们一同成长,一同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