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力》约我写一篇随想,我考虑了许久,一直未想定写什么。这两天秋风渐起,我也琢磨着写点与研究生和青年科技人员交流与分享的话题。
(一)
1994年至1998年期间,我担任力学所副所长,时任所长薛明伦先生安排我分管基础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当时科学院院长是周光召先生。由于分管工作的原因,我参加了院里的一些会议,听了周院长的几次讲话和报告。记得在90年代中期一个初秋的日子,在玉泉路校园的露天会场举行的一次研究生开学仪式大会上,周院长的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印记有三点。
第一点:周院长说,作为研究生,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年轻的时候,在研究生学习的大好时光里,一定要学好基础课,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打好了数理基础和专业基础,今后发展的潜力大;打好基础不一定要强调专业对口,也就是说,基础理论内在蕴含的道理比其表观的知识对学习者的启迪作用更大。
第二点:周院长说,为了今天来参加研究生开学仪式的会,昨晚又看了一遍有关居里夫人的书;他说每一次他都被居里夫人坚韧不拔探索科学未知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事迹所感动;他希望、更是要求同学们、青年科技工作者们以居里夫人为榜样,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刻苦钻研、不畏艰难、挑战权威。过了不久,不知是巧合还是其它原因,一位中央领导提出要在大学校园里播放居里夫人的电影。当时,力学所也在主楼礼堂里放映了电影《居里夫人》。
第三点:周院长说,每个人,特别是研究生和青年科技人员,都应该有奋斗目标、有人生追求;不管是科技工作者或管理工作者,都要不断取得成绩、不断获得提升;一个人在一个位置上做得好、做出成绩,就将获得进步与提升;一个人一生中最后的工作位置和岗位往往是做得相对不好的,因为如果做得很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的位置上来发挥作用和才能。
(二)
就周院长给我留下深刻印记的三点,我也说说自己的体会。
关于打基础,我觉得对研究生和青年科技人员们特别重要。一个人基础的厚薄与扎实程度,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她事业发展的高度。可以注意到,在历史上的一些非常时期,有一些年轻人利用时间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后来都有了卓越的发展。远的不提,就以文化大革命的10年来说,在1966年到1968年的停课期间、在1969到1976年的上山下乡期间,有一批当时的“老三届”,在闲暇时刻苦自学,补充和打好基础,后来都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绩。我们时常听到“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一个人具有扎实的学识基础就是“有准备”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于居里夫人,我们总是受到她的平凡而卓越的事迹所感动。她孜孜不倦、坚忍不拔、成就卓著,且淡泊名利、简朴生活。居里夫人和丈夫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推断:沥青铀矿石中必定含有某种未知的放射成分,其放射性远远大于铀。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沥青铀矿进行分离和分析,于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发现了钋(polonium)和镭(Radium)。为证实镭的存在并回应众多权威的质疑,居里夫人又历时四载,克服重重困难,经过数万次实验,从数吨沥青铀矿的矿渣中提炼出100 毫克氯化镭,并测量出镭的原子量是225。钋和镭的发现在科学界爆发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居里夫人于1903年和1911年两度获诺贝尔奖。请留意,居里夫人发现钋和镭的创新成就是她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
关于获得提拔与晋升,这意味着一个人的被认同度与切身利益,对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每一个人都应有雄心大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在一个人发展的道路上,有顺利的进程,也有坎坷的阶段;一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有时比较好,有时不怎么好;一个人的被认同度有时比较公正,有时不那么公正。但总的看来,大多数人从社会得到的结果总体上是相对公平的。我在与青年同事们交流的时候曾说,从较长的时间尺度看,一个人得到的各方面的总和,总体上是与他/她付出的总和相对等的。在人生发展进程中,不要期待有捷径,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努力,从每一天的点滴事情做起,做好本职工作。正如毛泽东主席的诗句所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作者简介:洪友士,中共党员,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所长,2000-2002年兼任党委书记。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1995/1996年度第一、二层次。